CN
TC EN
登录
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确定修改
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天地乾坤大鼎炉 , 人身乾坤小鼎炉

天地乾坤大鼎炉 , 人身乾坤小鼎炉

商周时期,鼎乃国之大器,权力的象征。秦汉以来,“鼎炉”渐由高堂大殿移入幽雅书斋,宣示着仁人志士“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自神农尝百草至飞丹炼石,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先贤以心为炉 , 以肾为鼎,“鼎炉”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及养生理论之载体。 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以“鼎炉”为其商标,彰显“天地乾坤大鼎炉 , 人身乾坤小鼎炉”之意。溯本求源,“鼎炉”商标最早为厦门中药厂前身—厦门正和号药行所用。

在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的档案室里,收藏着一份珍贵的历史材料。 这是一张长约21.5厘米、宽约15.4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略微发黄的颜色透着时间的久远,上面印有红色图案以及红色的大小不等的楷体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如扑克牌大小的图案,图案正面上方印有“厦门正和号”,下面一排略小字 “香港分号”;商号的下方是正和号药行第51代传人陈朗山的肖像,再下面是一座四脚方鼎的“鼎炉”商标图文;图案最下面印有“桂附八大丸”。图案的左右竖排分印着“本号秘制各种药丸” 和“销售历经三百余载”字样 。整个图案设计得古色古香,透着中药的传统味。再看文字内容,分别是产品“桂附大八味丸”的主治、 “正和号药丸改换包装启事” 和“正和号主人陈文明启”的落款。从说明书的内容上看,应是“厦门正和号”于1949年改换产品包装,为方便顾客购买,特地印制发行的,既是一份改换包装的启事,又是一张产品宣传广告,充分显示了当时的正和号主人陈文明强烈的品牌保护意识。

这份珍贵的说明书首次证实“鼎炉”至少在1948年就已作为商标应用于产品包装上,同时也再次证明了“正和号药铺”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弥足珍贵。 传承了老字号精髓的厦门中药厂秉持“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理念,选择“鼎炉”作为企业产品商标并在进一步优化后于1981年申请注册。经过数十年的精心培育,“鼎炉”商标已被成功打造为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老字号、厦门老字号和厦门优质品牌,表现出成熟品牌所具有的越来越高的商业价值和越来越广的社会影响。

养肝护肝 国药灵丹

养肝护肝 国药灵丹

相传,明朝时期,宫廷御医采用牛黄、麝香、羚羊角、珍珠等珍稀药材组方,经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名贵“锭子药”——“八宝丹”,因其剂型独特,功效卓著,疗兼各症,故在宫廷代代相传。

明末清初,朝代更替,八宝丹药方流入民间,汉苑庄主人获得后开始制作发兑八宝丹并历经数代。至道光初年(公元1821年—1822年),汉苑庄开设茶肆售卖八宝丹“以继利人之便”。因八宝丹疗效“其验如神”,为防止无耻之人盗仿,汉苑庄主人于同治乙丑年(公元1865年)特制内标放置于八宝丹内,注明了八宝丹的历史、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价格以及制售地点等内容,并特别申明“只有两处,并无附设……”该内标成为至今发现的八宝丹最早记载物证,距今已有150余年。

至上世纪30年代,汉苑庄传人高峰(1894年-1969年)另开设高峰药房制售八宝丹,并先后在厦门开元路178号二楼和香港菲林明道2号三楼开设分销处,产品行销于闽南和东南亚一带,成为目前已知的最早出口海外的中药品种之一。上世纪50、60年代,高峰药房因公私合营并历经繁衍被并入厦门中药厂,八宝丹的配方和工艺由厦门中药厂继承和持有。 400余年的历史传承、多年研发创新的赋能和持续不断的推广应用,八宝丹在功能主治、剂型规格和品牌价值上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已先后被列为国家保密品种、中药保护品种,国家允许使用天然麝香的关键药、特效药之一,其制作技艺也被列为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厦门中医药文化的代表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肝护肝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

制药无人见 亏心有天知

制药无人见 亏心有天知

不久前,厦门中药厂有公司的“六味地黄丸制作技艺”被评为同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令这一拥有悠久历史、独特剂型的六味地黄丸再次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厦门中药的“六味地黄丸”,其配方和工艺均传自距今近400年的正和号药丸行。

正和号药丸行创始人本为名医,姓陈,名则逸,同安莲花社人,自小聪明颖慧,饱读诗书,族人都预测他参加科考必将名列榜首。没想到几年过去,连个秀才也没考上,遂对仕途心灰意懒,萌生“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念,从此熟读医书,立下“以仁心仁术济世救民”的宏愿。行医过程中,陈则逸逐渐发现:诊者医术再高明,没有良药也是于事无补。而同样的药方,不同的药材和不同的炮制方法,其疗效也大不相同。其后,陈则逸开始医、药兼顾,亲自为前来求医的病人配药、制药。明崇祯五年(1632年),陈则逸的正和药丸行正式开张。正,取正大光明、诚信无欺之义;和,取和衷共济、和睦融洽之义。正和药丸行炮制的中成药均选取地道药材,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炮制,决不偷工减料。

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原为治疗小儿发育不良的平和之方。陈则逸根据长期的医疗实践,对药方中六种原料的分量加以增减,研制出具有滋阴补肾疗效的正和六味地黄丸,对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症状有明显疗效。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正和六味地黄丸名声大振。陈则逸逝世之前留下遗言:尔等儿孙医术不精,不得为庸医误人,可以制药为业。制药亦无诀窍,不自欺,不欺人,就能制出好药。陈则逸的后代从此不再行医,专心以制药为业,并将祖先遗言“制药无人见,亏心有天知”作为店训。

清乾隆中叶(1765年前后),正和药丸行迁往厦门岛港仔口街(今镇邦路与升平路交界处)。正和所制的药丸,除六味地黄丸外,还有知柏小八味、实全大补丸、桂附大八味、天王补心丹,归肾丸等。当时的厦门岛市面繁华,商铺林立,竞争十分激烈。正和药丸行恪守店训,严格按照祖先流传下来的方法挑选药材:原料必求地道,货色要选上品。所制成品饱满坚实,富有光泽,令人一看就知道炮制有方,深受消费者信赖。特别是其独家的六味地黄丸由于配方独特、工艺讲究,可以泡开水或盐水饮服,泡开后的药液呈琥珀色且气味芬芳,既使服用者免除了吞咽药丸之不便,又利于药效的吸收。

到了清同治年间,正和传人陈岳主持店务时,正和药丸行不仅在厦门岛站稳脚跟,而且打开了漳州、泉州、台湾等地的销路。至陈岳的儿子陈朗山、孙子陈文明主持店务时,以正和六味地黄丸为代表的正和药丸开始畅销东南亚的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在当地华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1932年,正和药丸行特地编印了一期纪念刊,纪念其先祖陈则逸研制正和六味地黄丸300周年。

1938年5月,厦门沦陷,正和药丸行迁往香港。1945年8月厦门光复。翌年10月1日,正和药丸行重返厦门,在镇邦路46号重新开张。 1958年开始,正和药丸行与高峰药房、寿生堂等多家厦门老字号历经繁衍于1965年5月,组建成立了厦门中药厂,即现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的前身,包括六味地黄丸在内的一批经典药方和工艺由厦门中药继承。 今天的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已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在保证产品质量方面所具备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是当年的正和药行无法比拟的。但正和药行“制药无人见,亏心有天知”的店训,仍始终教育和鞭策着全体员工,并通过精益管理和工匠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多年来,企业获得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质量管理方面的奖项,省、市药检部门的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厦门中药的“六味地黄丸”在海外华人中享誉不减。而今,“六味地黄丸制作技艺”已被评为同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厦门中药将一如继往地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